在2025年全球经济走向日益复杂的背景下,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显得尤为引人关注。特别是中国不仅作为全球制造中心,同时也迅速崛起为全球的创新引擎,这一现象在近年来愈发明显。近日,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·哈通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,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。
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就,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之一。然而,单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已悄然过去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特别是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经济的飞速发展,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新的方向演变。哈通指出,中国在新能源汽车、自动驾驶、工业智能化等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,展现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。
博世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正是一个缩影。在2024年,博世在华销售额达到1428亿元人民币,并且不断加强在华投资。这不仅反映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,也表明了企业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深刻信任。哈通强调,本地化创新是博世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,而中国无疑是这一切的核心。
哈通在采访中提到,博世正在加快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,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。例如,博世在苏州设立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,并在太仓的合资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投产三期工厂。这一系列投资不仅推动了博世在华发展的速度,还促进了与本土产业链的深层融合。
博世通过这种“产学研”相结合的方式,提前布局未来市场。哈通认为,很多前沿技术的开发与应用,都是在中国市场率先实现的,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性。
尽管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,但全球的贸易环境仍然面临诸多挑战。随着贸易壁垒的增加,全球供应链变得愈加复杂,企业运营成本相应上升。哈通对此表示担忧,认为过高的关税和保护主义措施将影响全球创新合作的进展。
他坚信,自由、公平的贸易将促进技术的快速进步,全球协作能够加速关键技术的应用落地。博世在全球主要市场建立了完整的生产和研发体系,旨在确保供应链稳定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。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,使博世能够在不确定的贸易氛围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。
展望未来,哈通强调技术创新的驱动来自于全球合作,而不仅是封闭的单一市场。中国在推动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付出的努力,为全球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机遇。对于像博世这样的跨国企业而言,中国将继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市场。
博世期待与更多中国本土企业深化合作,共同推动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汽车和数字化产业的发展。而这种合作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,更是对全球技术和产业未来的共同探索。
中国正试图通过创新与转型,塑造未来新的全球经济格局。在这个过程中,各国企业的共同参与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。哈通的观点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深刻思考: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,各国间的合作与共赢才是真正的未来之路。中国的崛起将不仅惠及自身,更将推动全球经济不断向前发展。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创新领域,都将迎来重塑与变革的新时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